锡林郭勒盟:“三力”迸发, 高质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锡林郭勒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到“三个坚持”,落实“三个强化”,聚焦“四个做好”助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三个坚持”聚合力,切实筑牢创建根基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健全完善以盟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锡林郭勒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实施方案》和重点任务分解台账,明确盟直39个牵头单位工作职责,细化实化200项举措,确保创建任务落实落细落地。认真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动员会议精神,先后召开全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调度会和重点工作推进会3次,及时研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切实发挥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作用,指导旗县市(区)和盟直各部门(单位)强化领导责任、优化组织架构、细化任务分工,确保创建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为不断充实创建工作人员力量,盟创建办从各旗县市(区)调训工作人员,每期6个月,以训代培,进一步提升盟、旗两级创建工作水平。目前,第一期7个旗县市(区)调训人员已全部到位。
二是坚持示范带动。积极打造“一廊一带四个基地”共创共建共享格局,召开边境旗市民族团结进步共创共建模范长廊建设工作座谈会,推动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联建共建合力打造以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主题的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共创共建模范长廊;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共享示范带建设工作座谈会,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为抓手,以彰显特色优势为重点,在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镶黄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县、乌拉盖管理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共享示范带;积极探索“以点带面”铸牢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举措新路径,在锡林浩特市、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以“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草原之子”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载体,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发培训课件,完善展陈资料,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推动“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理念深入人心。积极主动谋划、提前安排布局,以“四个共同”为思路,严格按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个一”工作标准,打造锡林郭勒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验收观学路线。
三是坚持面向群众。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在全区率先打造农村牧区“民汉合住”一体化综合性养老服务园区。将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新青年等“新市民”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各公租房项目内基本形成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享的嵌入式居住模式。全面实行全盟46所原民族语言授课幼儿园“民汉合园”,扎实开展普通学校和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结对共建”,完成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镶黄旗等7个地区语言文字达标校创建工作,努力构建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深入实施“暖心、连心、稳心”工程,开展“流动户籍室”进农村牧区特色服务,积极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子女就学、就业培训、法律援助、帮扶解困等服务,落实好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园并落实房租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等惠民政策。2023年,盟委、行署及各旗县市(区)党委、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地,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年内计划投资8.54亿元实施产业类项目111个;持续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年内实施好更新改造地下管网100公里、铺设改造道路18公里等85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改造老旧小区33个、棚户区1229套;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年内新建户厕2499个;以网络通讯方式基本实现“盲户”清零,为103个边远嘎查村2000户农牧户接入宽带网络,争取为1300余户边远牧户通网电,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个强化”提效力,持续提升创建质量
一是强化督查调度。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盟民族工作督查重点内容,纳入旗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各级党委(党组)绩效考核、政治巡察的重要内容。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双月调度进展、跟踪推进落实,确保各项重点任务一贯到底、层层推进,全力以赴抓好创建工作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见效。目前,已收集整理6个方面56个目标任务200项落实举措的进度佐证资料200余盒,编发信息简报134篇,总结经验、推广交流,持续调动全盟各地各部门、社会各界参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强化培训指导。组织各旗县市(区)民委主任、创建办工作人员赴赤峰市,组织“四个教育基地”所在地党委统战部、政府分管副旗长和民委主要负责同志赴湖南省湘西州,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为进一步做好我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样本,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联合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锡林郭勒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50余名参训学员通过5天的专题讲座、现场教学,进一步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为高质量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是强化风险防范。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全面深入开展全盟政务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内容、教育领域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发挥全盟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舆情会商、维稳形势研判和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协调处置等协调机构作用,制定完善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紧盯休牧禁牧、生态保护、牧企关系、疫情防控等重点,全时全域(境内)网上巡查涉我盟负面信息,及时研判处置风险隐患,以民族领域和谐稳定全力护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
“四个做好”增活力,巩固扩大创建成效
一是做好主题创建。始终突出一个“融”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印发《锡林郭勒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年)》《锡林郭勒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工作方案》等,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认真落实《自治区贯彻落实五部委〈关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意见〉实施方案》要求,积极组织20名青少年代表参加北京市民委举办的2023年边疆民族地区各族青少年(北京)冬令营活动,进一步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举办全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盟“民族政策宣传月”启动仪式等,展示我盟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成效,并指导各地各部门紧扣“两月一周”的有利契机,以“线上宣传+线下主题活动”等方式在社会全域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提高活动知晓率、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聚焦“从小抓、从娃娃就抓”的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到“开学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活动中,依托各类主题实践活动、特色文体比赛、宣传教育,推动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巧手共筑团结情”手工艺品征集活动、全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活动等,深挖民族团结历史文化底蕴,讲好锡林郭勒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生动展示我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风貌,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助力添彩。
二是做好举措创新。成立全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竞赛活动专班,以“民族政策宣传月”和“民族法治宣传周”为契机,组织全盟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和城镇社区居民、青少年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专题测试、有奖竞答、主题活动等形式,分领域分群体分阶段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邀请全国“七一”勋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全盟红领巾讲师团荣誉顾问廷·巴特尔等先进典型参加到“党带团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旗下的演讲”“共争‘小石榴籽’章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实践活动中,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学银在线”公共慕课平台面向全国推出在线课程《草原往事 民族融合的故事》,开设《草原上升起一面五星红旗》《一条毛毯的故事》《守望相助的草原大爱》《峥嵘岁月共建北疆草原》等17个教学模块,由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察哈尔——锡林郭勒地区生活、工作过的百位老干部、百位知青、百位牧民讲述1945至1976年间发生在内蒙古大地上的红色故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往事。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锡林郭勒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标识(logo),设计制作锡林郭勒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宣传展品,发放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政策解读折页、应知应会手册等宣传资料,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效应和社会认知度,扩大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三是做好宣传引导。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宣传工作座谈会,邀请民族画报社、中国民族报社、民族团结杂志社、内蒙古日报社驻锡记者站、内蒙古电视台驻锡记者站及锡林郭勒广播电视台、锡林郭勒日报社等多家媒体代表,围绕进一步做好我盟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工作进行座谈交流,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搭建更高更广更全面的舆论平台,传播出我盟民族团结进步“立体声”。同时,通过“报、台、网、微、端、屏”全媒体平台矩阵,大力营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氛围。在盟、旗两级媒体常态化开设“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2023年以来,转载转发、刊播刊发《浇灌“团结花” 共画“同心圆”——锡林郭勒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工作新篇章》《守望相助 同心筑梦——锡林郭勒日报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等相关报道和融媒体产品80余篇(条),锡林郭勒日报刊发“守望相助”专刊6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宣讲147场次,覆盖受众5600余人。持续开展乌兰牧骑“学·创·演”活动和“送欢乐、送文明”服务基层活动,适时开展“守望相助好家园”全盟农牧民文艺汇演、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2023年以来,深入农村牧区、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部队厂矿等开展惠民演出363场次,线上演出94场次,创编文艺作品29部。
四是做好典型培树。加大培育、选树示范和模范工作的力度,召开全盟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结合“榜样就在身边”道德模范事迹展等活动,从各级领导干部、行业系统、群团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集体)中遴选宣讲人才,组建民族团结进步巾帼、工匠、校园、青年、国资系统等特色宣讲团共96人,面向服务群体开展分众宣讲、精准宣教,号召全盟各族干部群众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共同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截至目前,全盟现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个,自治区级41个,140个单位(地区)被命名为盟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05个模范集体和903个模范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盟委、行署的表彰奖励,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